“谱”实无华 画/周喜悦
5月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落地后,“舌尖浪费”“车轮铺张”等现象明显遏制,全社会形成节约风尚。但部分地方将“过紧日子”异化为预算“一减了之”,背离条例初衷,损害政府公信力。
“过紧日子”的本质是“提质增效”而非“一减了之”。“一减了之”看似是“落实政策”,实则是懒政思维的外化,是对政策的机械误读,更是政绩观短视、治理缺位的集中体现,是不作为、形式主义的新表现。
“一减了之”,压缩义务教育、基层医疗等民生刚性支出,断了民生“生命线”,这种“减法”减的是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忽视“必要投入”与“发展效能”关联,这种“一减了之”,看似“省钱”,实则是用“短期节约”换“长期损失”,削弱政府推动发展的能力;不分“该减该保”的“一减了之”,伤了群众信任,让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越拉越远。
避免“一减了之”,关键在于紧扣《条例》“提质增效”的核心,将“紧日子”过出“细日子”。制定经费分类清单,民生、战略支出 “只增不减”,形象工程等“零容忍”;推行预算与效能挂钩,跟踪减支流向,倒逼算“效益账”。监督要建差异化体系:追责必保类支出压缩,表彰优化类减支增效,问责借“紧日子”怠政者。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过紧日子”非权宜之计,而是治国良策;不是简单做“减法”,而是要做好效率与效能的“加法”乃至“乘法”。唯有准确把握、严格执行《条例》精神,将节约理念贯穿治理全过程,才能把节约的资金更多投入增进民生福祉、激发市场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用政府“紧日子”换取群众“好日子”。(漫画作者:周喜悦 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漫评策划:徐辉冠)
网站编辑 - 徐辉冠
刘小畅 审核-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