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 求是网

如何进一步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9-26 20:00:00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帮扶政策指引下,我国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发展面貌焕然一新,但仍存在帮扶产业总体发展质量不高、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影响脱贫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和脱贫群众增收致富。过渡期后,脱贫地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带领脱贫群众走向共同富裕,必须把增强内生发展动力作为重中之重,形成内生动力与外部助力互促共进、良性循环的发展格局。

  教育帮扶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更是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战略支撑。图为2025年4月21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昭美社区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玩游戏。 新华社记者 尹恒/摄

  还权赋能,赋予更加充分的发展权益。赋权是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机制,要以经济权利和民主权利为重点,通过还权赋能,提升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发展的主动性。推进脱贫地区扩权强县改革,赋予脱贫县更多的资源整合自主权,拓宽衔接资金、帮扶资金的自主使用范围。深化脱贫县“放管服”改革,明晰权责清单和工作清单,强化放权与放资源并行,加快推动县域“人钱挂钩”、“人地挂钩”政策落地,推动县域自主培育经营主体。赋予脱贫群众更加充分的发展权益,切实保障脱贫群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益。充分保障村集体和脱贫群众在乡村发展、建设和治理方面的知情权、决策权和参与权,落实好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监督权,维护好对乡村发展红利的分配权和收益权,保障好对乡村事务的话语权和治理权。

  增进认同,充分激发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认同是激发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保障,要以增强集体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为重点,发挥脱贫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狠抓思想教育和引导,采取扶志教育、设立红黑榜、评选致富带头人等形式,宣传强化“有为致富”、“劳动致富”理念,防止思想“返贫”。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主动谋发展、弘扬新乡风的荣誉体系,建立乡村文明银行、道德银行等,开展“发展先锋家庭”、“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激发脱贫群众荣誉感。大力开展帮扶行动,实施简明易操作的帮扶措施,增强脱贫群众的发展信心,在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掉队。

  激励参与,有效调动脱贫群众的主体作用。参与是投身发展的关键环节,要始终坚持脱贫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升他们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完善脱贫群众主动参与发展的激励引导机制,营造良好参与氛围,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让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优化奖补措施,调整利益联结机制,激发脱贫群众自主发展的意愿和能力。借鉴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用活经济激励举措。启动实施专项计划,加快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脱贫群众参与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家乡发展有我参与”等活动。强化村庄规划编制中村民主体、村委会作用,尊重农民意愿,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在脱贫地区推动普及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完善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体系,推广脱贫群众常规体检、义诊,探索年度体检补贴机制。

  挖掘资源,健全要素价值实现机制。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依托脱贫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等,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立足县域特色生态、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农村集体资产,打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农耕文化和创意产业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施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挖掘、培养、认定一批乡村手艺人、非遗乡村工匠等文化能人,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人才育留用机制。加快探索脱贫地区生态资源制度性开发约束的经济补偿机制。鼓励脱贫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引导脱贫群众利用院落空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民俗手工、休闲旅游等“小而特”、“小而美”业态,拓宽增收途径。

  促进合作,构建互惠型利益联结机制。合作是实现互利共赢的有效路径,要鼓励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积极投身到脱贫地区发展中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脱贫群众等开展广泛的合作,构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以重点帮扶县为重点,完善对口支援、对口帮扶、对口协作机制,深挖脱贫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共建跨省合作园区和产地初加工基地的潜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成果共享的区域协作新格局。对区位相邻、资源相似、产业相近、功能相连的脱贫地区,打造组团式联合发展片区,在更大空间上构建全产业链并给予政策支持,协同推进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推动脱贫地区政务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标准化,激发经营主体投资兴业活力。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开展订单收购,围绕脱贫群众土地、劳务及政府帮扶资源等探索有效合作方式。

  鼓励创新,探索新业态新模式新机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引入现代生产要素,优化支持政策体系,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做好“土特产”文章,增强发展新动能。鼓励和支持脱贫地区引入农业科技、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与当地特色资源相结合,发挥“农业+”、“生态+”、“文化+”、“数字+”等融合创新功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业态。充分发挥脱贫地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探索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培育行动。引入专业团队、职业经理人,开展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推动乡村优质产品和文化服务“走出去”。用好消费帮扶机制,探索发展果蔬、畜禽及土地等认养经济。探索脱贫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异地合作使用机制,联合建设产业园。设立脱贫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村产业培育和人才培养专项资金。

  详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文章《如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策划:侯亚景 审核:王兆斌)

网站编辑 - 张芯蕊 张盼 审核 - 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