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新要求,积极推动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有效做法和实践经验。
近年来,各地巧妙融合体育竞技、民族文化与文旅消费,撬动乡村流量与经济增量,赋能乡村振兴。2025年8月23日,首届“村超”全国赛总决赛在贵州省榕江县“村超”球场举行。图为当日人们在球场跳苗族芦笙舞。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坚持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激发脱贫群众向心力,增强集体认同感。脱贫攻坚,加强党的领导是根本。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中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使脱贫群众有了“主心骨”,显著增强了脱贫群众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例如,在河北蔚县,县直部门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创建了人才智囊队、产业助力队、科技指导队、金融服务队、文化宣传队、退休干部模范队和生态建设保护队等队伍,通过整合相关单位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有效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帮扶优势,把党建活力转化为发展动力。河南林州市建立县级干部分包联系指导“五星”支部村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制度,细化党员联户、干部包片、支部会商,提升了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信任度。安徽萧县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把零散的土地、项目、资金等资源要素整合起来,构建村集体与农民群众的经济联结纽带,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土地提效益、群众得实惠、集体增收入”的多方共赢。
赋予脱贫群众经济权利与民主权利,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监督决策能力。赋权是实现财产权益的前提,也是避免矛盾纠纷、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提高群众归属感和参与感的前提。对脱贫群众的赋权,既包括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经济权利,也包括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等民主权利。例如,四川青川县充分保障农民宅基地权益,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采取自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农房来发展产业。海南乐东黎族自治县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使村民自治行为标准化、具体化,将农村基层治理由“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持续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坚持“志智双扶”和就业帮扶,畅通劳动致富渠道,调动脱贫群众发展积极性。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通过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群众思想观念发生转变,摆脱依赖心理,不断增强学习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增强致富内生动力。例如,广西凌云县实行“白鹭班”培训计划,资助贫困少数民族家庭子女,采取结对帮扶等方式,提升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制定“雨露计划+”就业行动实施方案,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导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入读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发“八桂品牌”、特色劳务品牌,开展特色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就业水平。江西横峰县通过打造村内公益岗、扶贫车间、工业园区和开展自主创业扶持,推动脱贫农户和监测对象就地就近就业。
整合生态、文化等多种资源,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深挖乡村特色资源和多元价值,是推动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性工作。例如,陕西洛川县依托洛川会议旧址和“第一棵树”保护开发,通过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推动苹果产业与红色旅游、黄土风情文化、绿色餐饮融合发展,涌现出果园休闲度假、康养、农耕体验等新业态;在北京、上海等地成立洛川苹果文化研究协会,以苹果文化宣传为纽带,打通洛川苹果市场营销渠道。黑龙江饶河县充分发挥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围绕赫哲文化、船歌文化、古玉文化、红色文化、关东风情等,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以乌苏里江畔至大顶子山特色旅游线路为核心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动员多元主体力量,推动区域协作和部门合作,共建大帮扶格局。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帮扶格局,形成多元主体社会帮扶体系,有利于脱贫地区厚植发展优势、激活发展动力。例如,贵州正安县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合力,围绕产业、医疗、教育等领域,打造“组团式”帮扶机制。产业方面,派驻科技特派员,帮助群众改品种、提技术、转模式,打造辣椒、茶叶、竹笋等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医疗方面,充分发挥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帮扶团作用,选派医疗骨干到珠海进修,建立“名医传承人”机制,为群众提供组团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教育方面,与珠海市教育部门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通过联合培养、培训+就业、师资培训等方式,提供“造血式”帮扶。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通过东西部协作搭建“余杭—柯城—北川供销联盟”,推动北川茶叶产品进入山海协作“码尚购”数字平台,不断壮大北川茶叶基地和茶叶产业园,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强化多样化创新支撑,释放政策、业态和现代化生产要素的发展动能。政策、业态、技术等支撑是推动脱贫地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激发乡村发展潜力的关键力量。例如,山西左权县充分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资金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内建设中国北方国际写生基地、核桃连翘加工生产线、红色乡村记忆体验空间等多个项目,以项目化方式推进农文旅产业融合、特优农业品牌建设和红色文化价值转化。甘肃陇南市创建“陇南乡村大数据”平台,发展数字经济,探索“电商+”跨界融合业态。
详见: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文章《如何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策划:侯亚景 审核:王兆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