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文化:湖湘文化的千年文脉 - 求是网

悠久的历史文化:湖湘文化的千年文脉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9-26 11:00:0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多元一体,走过了从满天星斗到皓月当空、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湖湘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支脉,历经万年孕育、千年积淀、百年淬炼、时代焕新,始终以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坚韧不拔、兼收并蓄等独特品格,融入中华文明演进,助力中华文化近现代转型,对中华文化的建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指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活跃的现代文化,是湖南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要使湖湘文化在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呈现新气象。湖南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大时代观审视湖湘文化传承发展,推动其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近现代学者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中写道:湖南之为省,北阻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萃,盖四塞之国。作为特定地理区域内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湖湘文化,同齐鲁、巴蜀、吴越、岭南等地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中华文化的共同特性,同时受地理环境、风土民情、历史传统等影响,又独树一帜,具有湖湘鲜明特质。

  湖湘文化远绍上古,早在旧石器时代,湖湘大地就已出现古人类活动足迹。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的距今1.2万年以上的栽培稻和陶制品、中国目前已知的时代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长沙马王堆汉墓、炭河里遗址、里耶古城遗址和里耶秦简、老司城遗址……一系列全国重大考古发现,映照着三湘四水在华夏历史长河中的深厚积淀。炎帝南徙、舜帝南巡、大禹治水、祝融取火等人文传说广为传颂,强化了湖湘大地对中华文化、人文传承的历史认同和价值认同。

  自战国秦汉以降,经“屈贾之文”立风骨,湖湘文化发生重要变革,并日渐融入中华文化主流。屈原行吟湖南,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诗歌形式“楚辞”,其作品包含沅、湘流域民风民俗等文化内容,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忧国思乡之情。贾谊谪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江时著《吊屈原赋》,居长沙作《鵩鸟赋》,抒发“同死生、轻去就”的旷达超然。后经范仲淹著《岳阳楼记》,自此“心忧天下”成为湖湘文化家国情怀的精神特质。

图片

  长沙岳麓山脚下的岳麓书院创办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从宋代的“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到清代的“中兴将相,什九湖湘”,再到今天的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学脉绵延赓续,岳麓书院至今仍延续教学、藏书、育人的功能,是湖湘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地标。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调研,了解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情况。图为2025年5月23日拍摄的岳麓书院。 湖南省委宣传部供图

  唐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湖湘文化同中原文化融合进一步加快。李白、杜甫、韩愈、刘禹锡、王昌龄、元结、柳宗元等大批文化名家来到湖南,独特的流寓文化绘就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不到潇湘岂有诗”的人文胜景。欧阳询集众家之长,创立“欧体”,怀素挥毫成就“狂草”。北宋时期,周敦颐作《太极图说》、《通书》,启理学之先河,创立濂溪学派,湖湘大地成为新儒学的发祥地。该学说北传洛阳二程,后洛学南传,造就闽学大成朱熹、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张栻掌教岳麓书院,以“传道济民”为宗旨,倡“知行互发”,促进湖湘务实学风形成。在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城南书院等影响带动下,湖南书院文化盛行,成为南方重要的文教中心。1167年,朱熹不远千里从福建崇安来到湖南长沙,与张栻讲学论道两月有余,留下了“朱张会讲”的千古佳话,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岳麓书院遂成为四方学子向往的问道圣地,一时有“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之誉,孕育和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恢宏气象。

  明清之际,船山学说横空出世,王船山“六经责我开生面”,批判地总结宋明理学,把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思辨和学术创新提到新高度。近代以来,大批湖湘士人发扬湘学传统,魏源“睁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陶澍、贺长龄、曾国藩、郭嵩焘等以经世之学开近代风气之先,左宗棠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谭嗣同投身变法以死明志,直至辛亥革命时期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掀起民主革命浪潮,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评价:“清季以来,湖南人才辈出,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

  从远古传说到文明曙光,从思想勃发到文脉传承,湖湘文化根植于三湘大地独特的自然禀赋与历史土壤,始终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历经数千年积淀与淬炼,形成独具特色的精神标识和文化基因,为其在近代以来的历史激荡中焕发新生奠定深厚基础。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章《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策划:何雯雯 邓博涵)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李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