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重的革命文化:湖湘文化的精神丰碑 - 求是网

厚重的革命文化:湖湘文化的精神丰碑

来源:求是网 作者:是说新语 2025-09-27 15:02:00

  近代以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湖湘文化在民族危难之际,以特有的担当精神和革命基因,孕育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将精神境界推向新的标高。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青年在“觉醒年代”奋然而起,发起成立被誉为“建党先声”的进步团体——新民学会,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紧密结合,奠定了湖南作为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的地位。

  20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多次寓居岳麓书院,从他的寓所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实事求是”的匾额。在这里,青年毛泽东深受熏陶,后在探索革命道路时对“实事求是”进行提升和改造,使之升华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基本方面之一。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考察,望着“实事求是”匾额,凝思良久,“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共产党怎么能成功呢?当年在石库门,在南湖上那么一条船,那么十几个人,到今天这一步。这里面的道路一定要搞清楚,一定要把真理本土化”。

图片

  图为毛泽东同志故居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瞻仰。新华社记者 陈泽国/摄

  三湘大地是革命的热土,更是锻造忠诚与信仰的熔炉。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作为湖南代表参加中共一大,开启了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随后率部进军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长征中,湖南籍红军战士冲锋在前、血染湘江,为革命胜利付出巨大牺牲。在抗日战争中,湖湘儿女踊跃参军,长沙会战、常德会战等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解放战争中,湖南和平解放,湖湘大地迎来新生。从秋收起义、建立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湘南起义、通道转兵等重大历史事件,到“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英勇、“半条被子”的温暖、“断肠明志”的壮歌,再到“牺牲我小,成功我大”的信仰,湖湘大地书写了“寸土千滴红军血,一步一尊英雄躯”的壮丽史诗。

  据统计,党的一大代表中湖南籍有4名,党的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的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湖南籍有3名,共和国1614位开国将帅中湖南籍有202名,其中元帅3名、大将6名、上将19名。自1927年至1949年间,湖南有名可查的烈士达15万多人。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任司令员彭德怀、陈赓、邓华、杨得志、杨勇都是湖南籍。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建党、建军、建政史上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湖南以砥柱之坚、开创之功、牺牲之众、贡献之大奠定了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为湖湘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印记。

  如果要用一种颜色来形容湖南,非红色莫属。湖湘文化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勇气品格,已深深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也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不竭精神源泉。

  更多内容,详见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文章《让湖湘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策划:何雯雯 邓博涵)

网站编辑 - 汤宝兰 张盼 审核-李达